都是總監,誰才是大老闆?


都是總監,職位頭銜大不同

臥虎藏龍電影裡有一段經典對話:『江湖很大,人很渺小,就像滄海一粟,就像過眼雲煙,很渺小,很短暫;李慕白是虛名,宗派是虛名,青冥劍也是虛名。』

上星期參加一個人際網路公司所舉辦的新知分享座談,會中有機會認識同業與異業先進,有些人很喜歡主動交換名片,我明白從名片中的職位名稱已經不容易判斷代表的意義(除非是知名企業或我已經認識的公司),所以通常從一開始介紹,我都會再進一步詢問對方負責的領域,找出有興趣與關連的點繼續對談。

其中我拿到兩個公司不同但職稱一模一樣的名片,兩個人都來自中小型規模的外商在台灣的分公司,可是聊過就發現代表的職務可完全不同,一個是主管整個大中華區的業務部門主管,另一個年輕人則是直接面對特定客戶的銷售人員,不意外,他們同樣都叫業務總監 – Sales Director

另一個例子是我之前認識的一個客戶代表,負責幾家客戶的業務銷售,內部的正式職稱是Client Executive,對外則自稱副總,還很聰明的把中文翻成英文職稱改為VP,讓人搞不清楚他是客戶代表,業務經理,副總經理還是副總裁。。。

這個職稱的亂象與中英文的混淆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祕密,尤其過去十幾年來產業的巨大變動,很多傳統的大型金字塔型組織也面臨改變,扁平化的組織調整,開始容許基層與中階人員使用早期只有真正高階主管才有的職稱,例如副總、總監、資深協理等等,對公司的立場來講,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容易貼近客戶管理與決策層,希望看似體面的職稱可能獲得某種程度的對等關係,職稱有如入場券,總是先拿到手再說。

另外一個好處是員工的接受度高,員工員工如果被改成一個好聽的頭銜,即使薪水與職等都沒變,或許也會感到比較被抬舉了,裡子沒有至少還有面子,虛榮心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加持力,不用改部門組織,不用花半毛錢就可以讓員工覺得被升職了,何樂而不為。

以一個大型的跨國公司來講,通常在面對客戶這一端從上到下的位階職稱一般有以下這些類型,每個公司屬性不同,沒有標準範本,我拿這個範例來只是要講一下其中最容易被混淆的部分。


在中高階經理人的頭銜裡,DirectorExecutive這兩個職位傳統上中文比較難對應,可高可低,代表的位階可能天差地遠,在我任職過的一家大型公司裡,早期Executive指的是高階的管理階層,底下可能有協理、經理級的的中階管理階層,然後才是一般員工,Director則代表更高階的策略性角色,現在則變得模糊化;在一些產業裡例如時尚與音樂,總監可能是關鍵性的位階,然而現在在很多各式各樣的公司裡也可以看到ExecutiveDirector的職稱,其實代表的很可能只是中低階的職務。

這樣的缺點就是對客戶與外部溝通容易產生混淆與期望落差,因為名為副總卻沒有副總的權責,有名無實的,很快客戶就知道這只是虛名,每當真要找人負責、要資源、給承諾、解決問題都得回報,透過向上呈報取得授權,這樣的過程久而久之就影響了公司的整體形象與客戶信賴感。

同時另一個缺點是有心人則可能因此可以對外自稱高層,招搖撞騙,我就聽過這麼一個誇張的例子,一家跨國企業有一個老員工是個技術專家,對外總是自稱自己是技術經理還是專案總監來著,遇到年輕貌美的女子就上前遞名片,搞到最後被告上公司,名譽掃地。

我個人並不贊成這樣的趨勢,有些小公司為了能貼近客戶管理階層,給予業務第一線員工好聽的職稱,現在這個現象也吹到傳統的大型公司,很難說這究竟是好是壞。

不管職稱為何,要知道每當出示名片,這不僅僅代表個人,也代表公司,不得不慎重。江湖上虛虛實實,人很渺小,就像滄海一粟,遲早會被看出底細的,頭銜的背後如果沒有實力的支撐,也只是虛名,虛名只是一時,最終還是需要自我修煉,持續累積實力,才能真正發揮影響力。


/老林
關於作者:
目前擔任美商優利系統副總經理、企業應用服務事業群總監
曾任Dell亞太區技術支援中心資深協理、IBM大中華區協理、
IBM台灣經理


長期從事企業數位轉型服務、網路金融、全渠道服務、客戶關係、與智能化科技

留言

  1. 我喜歡您的文章,很認同,並想向您學習。👍🏻

    回覆刪除
  2. 我的证词大家好。在这里作证,我是如何从本杰明先生那里拿到贷款的,因为我多次向各种贷款放款人申请,他们答应帮忙,但他们从来没有给我贷款。直到我的一个朋友把我介绍给本杰明·李先生,他答应帮助我,事实上,他确实做了他承诺,没有任何拖延。直到我见到了本杰明·李先生,我从未想过还有可靠的贷款人,他确实帮助了贷款,改变了我的信念。我不知道你是否在任何方式需要一个真正的和紧急的贷款, 可以自由联系本杰明先生通过 WhatsApp +1-989-394-3740 和他的电子邮件: Lfdsloans@outlook.com谢谢。.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