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之死?還是第二個春天?



ATM之死?還是第二個春天?

去年夏天,我們的老朋友ATM先生過完五十週歲生日,陪伴好多人數十個年頭,這個到處都講Fintech,講AI年代,ATM的五十歲生日過的憂喜參半,悲觀的人大膽預言銀行據點的萎縮之後,接下來就是ATM的消失,另外有樂觀的聲音認為ATM會更多元發展,取代性更強,更適應數位金融帶來的新生活。

怎麼來看這個現象?

第一種論述講的是支付本身的去現金化,去分行或ATM領錢的需求會越來越少,所以推論ATM未來必定會逐漸減少。

第二種論述談的是新科技演進的強大,ATM終究可以取代實體分行的大部分功能,更適合發展便捷多樣的金融服務,未來只會持續增加。

兩個說法看似背道而馳,但背後弔詭的客觀因素都是類似的簡單來說就是數位金融的快速崛起,導致實體鈔票流通的沒落,這個社會遲早有一天會走向無現金時代。

兩者都有道理,筆者認為後者的論點更具潛力。

你還記得你上一次去銀行領現鈔是多久以前嗎?很多台灣人會回答不記得,我只記得上一次去分行領錢,是準備發紅包的時候(如果在大陸,發紅包這件事其實也改用微信了),不斷更軼的新支付渠道已經改變這個世界,即使身為資訊科技人,有時候我自己也都深感時尚科技所帶來的衝擊令人迷惑。

ATM本身的功能其實在過去十年間已經有非常大的進步,從最早的提領現鈔與查詢、轉帳、補摺,到大小額面鈔的供應、現金的循環回收、代收付、聲紋辨識、無卡交易、移動終端的整合等等,早已跳脫所謂「自動提款機」的原始概念,

隨著數位金融的演進,後來還衍生了許多不同的變形,例如像e-ATMWebATMVTMMobile ATMmicro-ATMXTMExtreme ATM)等等的新應用機型、軟體、WebAPP技術,讓ATM的直接與間接功能變更強大,觸及更多消費者,取代更多臨櫃業務。

那麼未來呢?ATM的下一個世代會如何發展,且看以下的分析。

1.  短期內(三到五年)不會有大變化:

很多人都知道台灣的便利商店密度全球第一,但可能只有少數人知道,台灣的ATM密度也是全球第一,估計約2.8萬部,平均約每850人就可以擁有一部。每一部ATM的投資都有一定的生命週期,成本與投資回報是很現實的問題,雖然投資在ATM上的成本效益相較於分行的設立還是划算,佈署與維護一部ATM成本也已經比過去下降很多,但是銀行並不會因為這些簡單因素就馬上加速淘汰現有的ATM設備,有幾個主要原因:
·       最近兩個世代的ATM大多在過去十年被佈署,ATM的軟體功能陸續提昇,目前還處於應用的高峰期,大部分還沒到汰換的年限,除非看到大的商業效益,否則銀行不會也沒必要馬上導入下一代ATM

世代技術的採用,從早期黑白到彩色CRTLCD/LED、觸控螢幕,作業系統從TerminalDOSXPWindows時代,技術的演進與成熟都需要一段時間,在下一個革命性技術的商用之前,淘汰與更新的新技術趨力例如影音互動、聲紋辨識、虛擬客服、智能機器人等等雖然都是成熟的技術,只是在還沒有找到普及價值應用前,都還屬於試點形式,主要在形象與客戶體驗的提升,大量商用佈署階段尚未成熟。

·       軟體應用的快速發展延長的現有ATM的壽命,藉由內容與呈現型態的改善,現有的ATM逐漸跳脫生硬的文字模式,提供更友善的人機介面、訊息與廣告推播、安全認證與防護、無卡交易與各種支付功能的整合能力等,讓ATM的整體業務價值提昇,持續扮演消費端的重要角色。

·       法令規範與電子化支付的發展速度決定ATM的新角色,許多國家的數位金融服務呈現跳躍式的進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國與韓國,但台灣與許多國家尚待努力,傳統的零售據點目前已經開始被各種新支付渠道蠶食,但速度還不夠快,所以傳統ATM還有若干年的光景。目前台灣的現金流通比例還是算高的,但未來會逐漸減少。

2.  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的切割:

數位金融、電商、第三方支付、智慧型手機與應用等這些領域在中國市場過去十年間,有番天覆地的爆發性成長,從落後於已開發國家到領導全世界的新潮流,徹底改變金融與零售的業務模型,這種跳躍式的成長不見得適用於中國以外的其他開發中國家,但一定會帶給其他市場強大的壓力與影響力。

中國有其獨特的經濟條件、國情與歷史背景,在中國已經是個無現金社會,如果沒有移動支付在身上其實已經開始到處碰壁,就好像信用卡支付在歐美國家一樣普及,ATM的發展在中國也開始受到這個改變的衝擊,所以看ATM未來的走向應該須要先把中國市場切割。

大方向來看,中國的ATM趨勢是朝向移動支付、互連網金融、微型融資、電商與物流整合等的普及消費服務發展,而其他發展國家的走向則更偏重於跨行業務、無卡化、智能化、個性化與高階金融服務。

3.  下個世代的ATM =“AI” + “Transformation”+ “Micro Service”

第一、智能化:ATM原名Automatic Teller Machine,未來不再是一個自動提款機,而是朝向智能的理財終端發展,本身必定被賦予更多智能相關的能力,例如QR密碼系統、聲紋技術進行身分識別、透過大數據分析進行錯誤與安全預防、產品推播、自動導向金融服務、特定交易的風險評估、主動偵測可能的金融詐騙與洗錢行為等等。

第二,轉型:改變用戶對於ATM的使用習性,提供主動與非主動對談能力,包含語音與文字的自動交談、讓用戶習慣與ATM對話,把ATM當做一個自主性高的金融與消費服務的整合據點,在ATM上處理各種金融與非金融業務,例如預約、申請、身分驗證、訂閱與購買線上產品、帳單收付、遠端專人服務等非典型交易,甚至與彩券、博奕產業的結合,提供廣泛的生活消費服務。

第三,微型金融服務:ATM提供另一個資產管理的窗口,就如同一個你在網銀上面看到的所有的服務組合,包含個人所有的存款貸款、基金與證券、外匯、信用卡、理財與金融商品等等,現在ATM之所以沒有這些是因為早期發展的目標是現金服務,以單純化為主,但是未來現金需求降低了,反而非現金需求更顯重要,ATM就是另一個管理個人財富組合客戶服務平台,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微型金融例如個人小額借貸、投資、買賣等行為,都可能可以透過遠端的ATM據點提供巨大商機。


4.  以軟體為主流的ATM潮流:Software Defined ATM

ATM這樣的客戶服務窗口到處都有,每個銀行自家的ATM各自有地盤,雖然很早以前就開放跨行服務,金融卡可以在他家的ATM取匯款,甚至存款,但是基本上就是跨行的手續費被多扒了一層皮,多年前在日本開始發展共用型的ATM,只要是聯盟內的銀行,A銀行卡片插入之後,就看到A銀行的ATM畫面,B卡片就轉到B銀行的畫面,如此一來聯盟內的銀行可以共享軟硬體設備,可以減少ATM的重複投資,消費者也可以降低因為跨行所產生的手續費用,雖然這個創舉最終沒有大量普及,但是這個軟體驅動服務的概念儼然是未來趨勢。

上面講的這個只是一個例子,未來是一軟體驅動的世界,並且雲端化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ATM的雲端化提供更多非現金交易的服務,更微型化與移動化,透過適當身分辨識技術與授權,只要是被認證過的平台,即使是一部平板,也可以快速變身為的ATM設備或遠端櫃員,虛擬的銀行後端甚至可以提供各項遠程的互動與客戶服務功能。


5.  區塊鏈:金流、物流與資訊流整合的ATM時代

上一段講到軟體驅動未來ATM的發展,也談到許多各項跨業的金融服務,很容易想像,現在許多場合可以看到的ATMKiosk與自販賣機等設備,都有可能變成跨業的多功能互動設備,提供各項便民服務與去中心化的自主功能。

傳統的ATM提供金流服務,Kiosk則多提供資訊化服務,自動販賣機則是個簡便物流遞送端末,當前許多金融與非金融機構都開始實踐區塊鏈的技術,適合用在串連的或分散式的交易環境中,已經被實證具有大的發展潛力,未來這些都有可能在自動化設備上實現,這些都是可能透過新技術整合,創造更新型態的產業結構。

唯一的問題還是圍繞在資安與法規,當前的ATM幾乎都處在受銀行資安管控的內部網路界線裡,並且層層把關,主要是防範內外部的駭客與竊盜行為,雖然如此仍然防不勝防,最近的案例就是一銀的事件,被國際慣竊鎖定之後,ATM系統被入侵並被竊領鉅額現鈔,這個例子說明軟體安全的強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結語

「安全性」與「便利性」是一個永遠處在動態平衡的拔河過程,即便其他任何一個支付系統也是如此,不管是信用卡還是移動支付,都提供了廣泛的便利性,但安全性當然就需要另一層次的把關,越便利的功能,可能隱含風險也越高,但是為了安全性犧牲便利性也與目前普遍強調的客戶體驗背道而馳,天底下沒有永遠百分百安全的系統,這個平衡點的拿捏永遠會爭議下去。

五十年前當全世界第一部ATM在英國倫敦的巴克萊銀行開業的年代,原始初衷只是為了讓客戶可以在非銀行營業時間也可以提領現鈔,當時的發明人約翰謝菲爾德,應該怎麼也想不到這機器可以快速顛覆全世界,五十年後還繼續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繼續創造第二個春天。


/老林

關於作者:林義評
目前擔任美商優利系統副總經理、企業應用服務事業群總監
曾任Dell亞太區技術支援中心資深協理、IBM大中華區協理、
IBM台灣經理
長期從事企業數位轉型服務、網路金融、全渠道服務、客戶關係、與智能化科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