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是老外 – 輕鬆做自己

一定要把自己(台灣)當成是世界公民

首先我要講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台灣這個小島走過幾十年,靠的都是工商業發展與國際貿易,不管哪個行業哪個職位,在工作生涯裡,曾經有過外國老闆經驗的人不是少數,直屬主管(Reporting Manager)有過外國人應該也是很常見的事。

幾個星期前敝公司辦了一個市場活動,來了一些老外,見怪不怪,有同事聊到到跟老外工作的經驗,問我跟外國老闆的相處之道,這問題問的範圍挺廣,答案當然也有很多面向,每個國家的老闆差異很大,應該沒有什麼是標準答案。

我只有給一個建議 - 做自己,這是我能想到最值得一提的建議。

早期主要的外國主管理所當然大部分都是外商,尤其在資訊業與科技產業,像IBM是個典型的代表,老闆多是歐美人士,部分亞裔人士則多來自新加坡、香港與日本。

過去二十年台灣本土產業也有部分引進外籍主管,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宏碁Acer,來自於義大利的Gianfranco Lanci擔任CEO,他後來去了聯想Lenovo,宏碁與聯想延攬Lanci所共同依賴的就是他的國際業務擴展能力;舉一個最近的案例是國泰世華銀行,兩年前從麥肯錫挖來德國裔Patrick Daniel Schmid擔任資訊長,期望借助他的經驗,強力協助銀行的金融數位化服務轉型,打造下一個世代的科技銀行。
再把時間拉到最近這十年,最大的變化來自於中國大陸與印度,對台灣影響最直接的當然還是中國大陸,例如在資訊服務、電商與Internet、代工相關產業的轉變,尤其大陸BAT(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簡稱BAT)的崛起、科技與製造產業的大舉投資、有計劃的海外併購與據點擴展,老闆是大陸人的趨勢未來只會持續擴大。

外籍人士從早期大多是高階主管與專家,到最近幾年已經擴展到的中低階經理人與各個層面,這是趨勢,並不是說台灣人才流失了或失去競爭力了,這裡要強調的是,國際人才的流轉是台灣必然的途徑,人才的流轉與融合讓企業得以保持彈性與競爭優勢,可以預期未來公司經營與運作組織,團隊組成必然會更加國際化,擋也擋不住。

- 職場的文化差異是常態

坊間有很多文章與調查報告講各個國家文化如何如何的不同, 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查這些文章,文化差異是事實,從職場的角度來看可大可小,的確也應該多加注意細節並相互尊重,這些外顯的差異通常可以透過事先準備與實際觀察,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台灣人對於種族、文化、宗教、國籍與性別等的差異相容性是高的,客觀而言我認為對台灣人來說問題不大,就看員工本身的通識教育程度與有沒有事前做功課。

但是有一點觀察是不一樣的,也是我認為比較值得分享的心得,對比台灣員工與外國員工的表現,相對而言我們在外國人面前顯得猶豫做自己,有些人性格顯得更為謙卑,懂或不懂都點頭,有些人表現則特別熱絡,送往迎來,惟恐老外被冷落,還有些人乾脆就關起門來,躲的遠遠的這些異於平常的表現,跟我們過去的歷史、教育體制、國際地位、語言能力等都有一些關係,不應該讓這些背景的影響侷限了我們的發展。

- 面對你的老外老闆,輕鬆做自己

怎麼做自己?我從幾個角度分享一些心得給諸位參考。

1.     別把語言障礙當成障礙: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跟我一樣,我是土生土長的道地台灣學生,一路研究所畢業也沒喝過洋墨水,英文聽說讀寫沒問題,但畢竟那不是我的Native Language,只能勉強說哪是Second Language,實際情況是我常常在想要據理力爭的時候舌頭打結,每每就這麼關鍵時刻都詞不達意(想要不慍不火跟老外吵架還是一們獨特的藝術),這是個必須相互諒解的現實,英文是國際語言,我們加強英文能力本來就是應該的事,但是即使說的不好也不是你的錯,我觀察通常老外老闆會給非英語系員工最大的語言容忍度(biggest tolerance),這也是他應該表現出對你的相互尊重,畢竟你講英文比他講中文強一百倍。

2.     不懂就不懂,裝懂無用:
不管是口音、語言還是文化障礙,有時候真的就是不懂老外在講什麼,從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視訊會議已經是每天的工作,來自於各個國家的口音與通話品質會讓本來就不太會主動表達意見的華人更不想表達意見,我的建議是該問就問,沒有什麼問題是笨問題,問久了老外就會理解對話程度與溝通方式應該如何調整,持續保持沉默只會讓你的老闆一直難以了解你,無法了解你就難以重用你,對雙方都不是好事。


3.     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協商的
在我的前公司,我曾經看過有個老外在對公司同仁演講的時候稱讚台灣的員工非常認真,總是使命必達,老實講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不用多說,缺點是因為台灣人對於事情的合理性沒有質疑與挑戰的習慣,這點我看印度與大陸員工表現相對成功,他們邏輯性強,口條好, 也善於爭取應該有的福利(雖然有時候其實有點過頭了),員工被期望的成績與被指派的任務通常是可以透過溝通讓你的外國老闆理解的,無需總是逆來順受。

4.     提出在地觀點
這部份是外國老闆需要你協助的地方,並不是說你一定比他懂台灣市場,應該說在地文化、客戶關係、事務與執行層面你應該要比你外國老闆瞭解更多,你通常會聽到台灣同事最常抱怨老外老闆的一件句話是 - ”這些老外又不懂台灣,每次都只會講這些,根本就行不通…” ,行不行得通很難說,但是你可以做的事情是提出你的在地觀點,私底下抱怨歸抱怨,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你的外國老闆可能不知道他不知道什麼,透過你的幕僚工作可以把期望與現實落差拉近,建立信賴關係。

5.     大方展現個人特質
這點非常重要,個人特質指的是工作以外的所有事情,可能是你的興趣、運動強項、民間專長、審美觀、小孩與家庭、休閒活動、驕傲的歷史、失敗經驗等等,這些看似與工作無關的個人私領域對於外國老闆在認識你這件事情上特別重要,尤其是西方國家歐美人士,員工任勞任怨或工作狂固然讓老闆們感激,但工作是長期的事,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路才走的遠,有機會一定要多聊聊這些領域。

- 有一天你也會可能成為別人的外國老闆

Andy Molinsky在幾年前Harvard Business Review有一篇文章講Impress your Foreign Boss,他的結語說” When impressing a foreign boss,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Don’t underestim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but also don’t be blinded by them. Consult with colleagues, find a cultural mentor, and do your own careful observations. In short, customize to your context, and your work will pay dividends in any cultural environment.”

意思是不要低估了文化差異性,但也不要盲從,必須要靠自己的觀察才能辨別其中奧祕,「文化差異」固然重要,但是「個體差異」表現在行為上的變異更為顯著,同樣是美國人,前一個老闆跟後一個老闆可能都天差地遠,尤其近二十年來,全球化的趨勢如此劇烈,你的老外老闆們早就比你更清楚文化差異的存在。

題外話,這次世大運年輕世代的表現驚豔了所有人,新世代的成就一定更勝於我們這一代,帶給我們更多的驕傲感。
輕鬆做自己的意思是多一些自信,更開闊的心胸,無需過於擔心文化層面的問題,適應對方是你的責任更你的外國老闆的責任,在心境上也要持續擁抱全球化的趨勢,保持競爭力,台灣的國際化程度也是我們競爭力的一部分,不管你現在老闆那一國人,有一天你也會可能成為別人的外國老闆,共勉之。

/老林

關於作者:
目前擔任美商優利系統副總經理、企業應用服務事業群總監
曾任Dell亞太區技術支援中心資深協理、IBM大中華區協理、IBM台灣經理

長期從事企業數位轉型服務、網路金融、全渠道服務、客戶關係、與智能化科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