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老闆的焦慮?

飆罵源自於焦慮解讀老闆的焦慮


十幾年前我還在當專案經理的時候,有一天部門會議結束後老闆叫住我,他委婉的提到某一件案子要請我『幫忙』,問我最近工作量如何,可不可以再接一個新案子。

我當時手上的確有很多任務,並且有兩件重要的案子正在進行,一個正緊鑼密鼓準備最後上線階段,另一個工作則是很規律的提交進度,得要持續一整年,聰明如我不想直接拒絕他,這樣顯得我配合度很低,但也不想把過重的擔子攬在身上自找麻煩,於是我答覆最近的確有些任務正在執行,我簡要但清楚交代目前的工作與急迫性,所以間接暗示了這些專案對於老闆的績效有多重要。

從頭到尾他都眉頭深鎖,吱了一聲說:『好吧!我再想一下。』他的苦惱直接寫在臉上。

我當時這樣回答的心態應該是不想讓老闆以為我很閒,同時又擔心他突然又丟個新任務給我,會把我自己忙死!

他明白我的意思,也知道我的確忙到難以脫身,可是這部門還有其他的選擇,怎麼就沒想到指派其他人?我直覺聯想到有個同事是比較合理的選擇,老闆沒找他應該是認為他經驗不夠,個性太溫和,壓不住底下的人,說穿了就是找不到信賴的人,擔心失敗。

想了兩天之後決定主動找老闆談,事前我私底下先溝通了一些工程師,得到幾個人的反饋與支持,之後我對老闆提出一個建議,我還是推薦這位個性溫和的同事擔任專案經理,並且由我來當他的Mentor,我解釋其中的好處,一方面這位同事的時間相對充裕,只需要多一點協助就可以讓專案風險降低,他也能藉此機會嘗試新的挑戰;對我而言提供指導,傳承經驗,是個好的歷練,同時最直接的幫助就是工作負荷得到緩解,兩害相權取其輕,長遠來看優點大於缺點,應該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他聽完我的建議後頻頻點頭,擺明就是在等我主動給一個等了兩天終於等到的答案,對他而言這個答案肯定不是完美的,但可接受,至少幫他打開了一扇窗。我們彼此都知道這不是老闆心裡最想聽到的答案,以我的判斷他最希望的是我直接就接了吧!誰知道他能在這個經理的位子坐多久。。 。

現在回想當時的情況,我解決了他的焦慮,也無形中同時解決了我自己的焦慮。

從那刻起我看到老闆的另一面,為什麼老闆早就知道的答案卻還遲遲猶豫不決?基於某些原因他就是需要一些信心與支持。老闆在某些時刻會處於焦慮狀態,這並非表示他的能力有問題,他要承擔的責任與員工不同,有一天你變成了老闆,你也會變得焦慮。

國外有些調查顯示一個有趣的現象,中階經理人其實是最容易因為壓力感到焦慮的,Seth Prins 早期在他的研究報告裡說到一個重點:“Employees in the middle have dual roles that embody aspects of ownership and front-line labor, without the full benefits of being one or the other—they get flak from above and below.”中階經理人的壓力來自於上面也來自於下屬,更來自於外部,David Burkus2015年文章” Why Managers Are More Likely to Be Depressed”–Harvard Business Review講到這個問題的核心,研究報告顯示,中階經理人缺乏足夠的授權與決策權,卻背負許多不對等的期待與外部壓力。

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於不同的組織中,不管處於哪個工作,成績都會經常性的被檢討,不時要為新目標提出新的方案,永遠沒有完美的方案,只有更好方案,這是大部分管理階層焦慮的來源,因為再怎麼厲害運氣好,也不會每次都達標。

焦慮的老闆表現出來的行為千奇百怪,最糟糕的一種就是飆罵,最近台灣演藝圈的資深綜藝節目主持人暴怒行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然這種極端的案例在職場上比較少,大部分的經理人都具備相當程度的EQ與理性,不會輕易表現出情緒上的巨大落差,所以通常老闆的焦慮不見得在員工面前會表現出明顯差異,一個焦慮的老闆除了表情與語調變化之外,通常你可以從幾個顯性行為來觀察有可能已經處於焦慮狀態:

老闆重複詢問某一件事:有時候老闆對某些決定或結果是沒有信心的,最常發生在業績相關的事情與異常狀況的回復,例如老闆老是會問:「月底會不會簽約?」、「當機修好了沒?還需要多久?」、「小陳可以嗎?要不要人幫忙?」
忘記已經講過的事:老闆有時候是健忘的,因為事情真的太多太雜,不是故意忘記或不重視特定事情或人,他就是會忘記一些東西,有時候會以為已經講過什麼但事實上並沒有。
注意力不集中:當腦袋裡一直有其他的事情在打轉,不容易集中精神,對話邏輯變差或開始恍神。
頻滑手機:每隔幾分鐘就檢查電子郵件或訊息,重複看同一個信件與訊息。
會議臨時取消或草草結束:會議開始前被臨時取消是要盡量避免的狀況,尤其要招集多個人配合在同時間參加會議已經不容易,一定是有什麼更重要的事情,避免最後一刻取消。
對話失去耐性:以前可以容忍的事突然沒了耐性,為小事情動怒,打斷對話,對平常討論的話題與八卦突然不感興趣。
半夜頻發郵件:雖然有些老闆不焦慮也會做這件事,這並不是值得鼓勵的行為。

在我當經理的第一年,我的焦慮來源主要是因為年紀與資歷,部門裡面將近20個人約莫有三分之二的人比我資深,其中有一個人曾經還短暫當過我的師父,另有一個人當過部門經理,並不是說他們不比我優秀所以我當了經理,很大部分原因來自於個人生涯規劃與個性的差異,我必須要在很短時間內樹立領導力與組織影響力,特別是針對一些資深的、工程師性格強烈的員工,要能夠展現某種程度對他們專業的尊重(這些人需要面子),又要能帶領他們跟著我的步調走,並提供我最大的支持,這是我管理上的第一個挑戰。

幾年前在我加入新的公司之後,我的挑戰來自於公司的轉型壓力,焦慮又不同於以往,除了來自於內部文化的阻力更來自於外部的客戶觀點,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公司並沒有在市場上取得領先者的地位,樹立強大形象,我的使命是要把一個歷史悠久的老牌公司注入新活力,滿足客戶需求之外更要超越競爭對手,成為市場的領先者,每一天都是硬仗。

老闆如何處理本身的焦慮因人而異,有些經理人很能適應在壓力下工作,總是可以妥善管理組織與工作,能在這樣的老闆底下工作算是運氣好,比較極端的老闆則會直接把壓力轉嫁給員工,員工就成了老闆宣洩焦慮的出口。

不管如何,首先要先認知老闆也是人,有情緒的起伏,有盲點,也會有弱的一面,最好先學會觀察你的老闆是那一種老闆,畢竟老闆不是你能選擇的,理解老闆的弦外之音比聽命行事更為重要,就算解決不了老闆的焦慮,也可以透過觀察與同理心避免誤採地雷,雪上加霜。

/老林

關於作者:
目前擔任美商優利系統副總經理、企業應用服務事業群總監
曾任Dell亞太區技術支援中心資深協理、IBM大中華區協理、IBM台灣經理
長期從事企業數位轉型服務、網路金融、全渠道服務、客戶關係、與智能化科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