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跟我想的不一樣

裁員跟我想的不一樣

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殘酷的話題,過去很長一段工作時間,有幸經歷了許多不同階層的人,我想分享觀察心得,不同角色在看裁員這件事的出發點與立場截然不同:

通常基層員工聽說要裁員,腦袋馬上的問題是我會不會在名單內,不管最終是不是,士氣的打擊必定有影響!對一個中階經理人而言,挑戰是當一波裁員任務交辦下來,馬上要想怎麼交出名單,怎麼面對這些員工;管理決策者來說,當營收與展望不明,極大的壓力來自於公司的持續獲利能力,應該先蹲後跳還是堅持下去?什麼是最好的策略?

筆者並非是企業管理或人資相關專業科系畢業,只粗淺閱覽過部分相關書籍與理論,在這裡主要根據本身的經驗與體會,分享裁員這件事過去可能的誤解,給年輕朋友與業界先進們參考。

1.     公司業績不好所以要裁員?
不一定!不管是什麼位子,要敦促自己改變思維!裁員是個例行性的任務,上軌道的企業本來就具備週期性的組織優化能力,隨著公司與市場的變化公司都應該要適時調整,只是在不同時期所進行的調整會有不同目的與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業績好不好都可能需要裁員,果樹要長得好都需要經常性修枝,更何況是個公司!

2.     公司惡質,只裁老員工,一邊又招募新人!
有時候這是正常的。跟第一點是有部分關連的,撇開惡性裁員不談,週期性的維持人員結構的有效性才能保持競爭力,老員工很多是持續保有核心價值的(我目前的團隊就是如此),用資淺的新人的確在成本上、學習力與創新能力上有相對優勢,公司本來就應該持續招募,這樣的運作在穩定成長階段不會有大問題,但在面臨困境或轉型時中就不一定了,不管新人或舊人,都有可能面臨同樣的挑戰,沒有絕對的關聯。

3.     每次都砍基層員工,應該砍的是那些高薪階層吧!
不一定。教課書上說一個好的組織應該是類似金字塔結構,但實際上呢?這個結構在公司轉變的不同階段裡看似會有不同的變化,尤其在組織精簡的時候,成長型的金字塔結構變得笨拙,可能讓公司跟不上轉變的速度,我用飛碟跟子彈形狀來形容作戰型組織的結構變化:



上面右邊兩種是極端的例子,精簡目的除了成本下降,最重要是強化競爭力,所以戰鬥隊形相對重要,飛碟的例子是扁平化的作法,適用在管理層面的改造與跨組織的整合;而子彈形狀的變化是垂直性的調整,去蕪存菁,集中火力在具有競爭力的核心事業裡, 兩種情況適用性不同,該砍誰這件事背後真的是個非常複雜的決定!

4.    個人績效決定裁員的名單?
危險的想法!最好不要存有幻想,去年度績效好不代表明年績效好,個人的價值不單是參考過去幫公司賺了多少錢,更多是在未來能為公司創造什麼價值,最好保持與公司策略發展一致的方向,或甚至創造新的方向,才是公司骨幹與核心價值。

5.    裁員是最後的手段?
絕對不是的!以降低成本與提昇競爭力的目標來看,有很多作法是會被考慮執行的,例如減少員工福利、刪減行政支出、取消差旅、停止招聘、暫停投資、減少工時或鼓勵長休(無薪假)、外包或裁員等,以前我一直認為裁員應該是大部分公司最後考慮的手段,實際並不是,決定精簡的手段與範圍,端視這個些方案對於公司的有沒有立即性效益與負面衝擊有多大,我後來發現有些狀況下裁員會是優先被考慮執行的手段之一。

6.     公司明明在裁員卻不對外承認!
只談裁員太狹隘。的確有很多公司在進行裁員計畫的時候給予其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組織優化、結構調整、企業轉型等等,員工對於公司的官方說法通常嗤之以鼻,不管名稱為何,說穿了就是裁員。我的觀察公司經營者往往必須以更高的高度來看待裁員這件事,因為裁員只是手段並非目的,放棄了百分之五的員工,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員工需要照顧,公司治理良好的企業尤其考量股東權益、公司發展與社會責任,因此對外的溝通的高度絕對不是簡單裁員兩個字可以涵蓋,留下來的員工持續創造價值,這個部分更為重要!

我給我自己的結語是,不果我再怎麼厲害,有一天我也可能被裁員。好公司要做的是善盡管理與社會責任,員工要做的是保持活力與競爭力,畢竟不管是什麼原因,公司與個人都永遠有可能各走不同的路,遲早分道揚鑣。

換位子換腦袋,人處在當下的位子一定會有當下的思維,寫這些出發點並不是在幫公司講話,是回頭看了自己與許多朋友的經歷有感而發,逐漸對這件事有不一樣的體會。很難要求所有人對於裁員這件事有正面的想法,立場角度不同,只能說裁員這件事情,可能跟我想的不一樣。

/老林

關於作者:
目前擔任美商優利系統副總經理、企業應用服務事業群總監
曾任Dell亞太區技術支援中心資深協理、IBM大中華區協理、IBM台灣經理

長期從事企業數位轉型服務、網路金融、全渠道服務、客戶關係、與智能化科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