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教育成了低薪的幫凶?

菁英教育成了低薪的幫凶?

今年我們家老大上小學,有朋友推薦貴松松的康橋國際學校,我們也真的去看了,雖然經過一番家庭會議最後還是決定就讀學區公立小學,過程中有機會與康橋的家長們對談,我很驚訝聽一個媽媽提到課後班上好幾個小朋友都去上了某個很專業的英文補習班。

康橋不就是以英文與美式教育為主要賣點學校嗎,怎麼下課還得去補英文?

我遇到這個是比較極端的例子,應該是個環境優渥的虎媽家庭給小孩及早留學的準備,那麼其他家庭呢?很多擠不進康橋的會想辦法報名私立學校,不然就是在明星學區設戶籍,要進好學校就得找關係買關係,再不行的就下課補國英數理,或者丟到所謂全美語安親班凡此種種滿街都是,家長的焦慮直接反應在教育上,典型的菁英教育思維。

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就是大家都偷跑,偷跑便罷,糟糕的是大家想複製成功的經驗,都跑在同一條路線上,想像一下這會有什麼結果?成功的道路千千萬萬條,年輕人卻都被迫只能擠在少數幾條道路上,出了社會滿滿都是同一類的人,能不低薪嗎?

在我出生的1970年代初期,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這是小時候常聽到的一句台語諺語,意思就是賺錢賺錢再賺錢,那時候家裡在鄉下種田養豬很辛苦,長輩認為什麼職業賺最多錢,第一個就是賣冰(廣義來說是當商人的意思),第二就是當醫生。不管是什麼職業,我們對兒女成功的定義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賺多少錢,幾十年來都沒變,所以會念書的最好都去當醫生,不愛念書的都去開店,台灣人超愛開店,滿街都是店。

在那個工商業還不發達的年代,我們的確需要菁英,一群有知識的菁英能把我們的經濟帶起來,上有政策,下需人才,引進技術、創造機會最終提高所得,很合理。那麼現在呢?過去十年,我們的機會增加了嗎?我們的所得提高了嗎?我們還需要更多菁英教育嗎?

這是一個零和賽局(Zero-Sum Game),什麼意思?

別人都去補習了,我們家的孩子能不補嗎?萬一跟不上別人,考不上好學校,以後怎麼辦!我們知道行行出狀元,都講的出來條條大路通羅馬,卻都放不下心裡的擔子讓孩子去闖一闖,說來說去就是擔心沒能有個好出路。孩子不被鼓勵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總被要求跟第一名看齊,最終年輕人成了沒有想法的跟隨者,不主動挑戰現況,卻乏承擔失敗的勇氣;放大來看,這樣的人多了這個社會就會缺乏多元性與創造力,在同儕競爭下普遍變得短視,沒有願景。試想如果你是台灣傳統的企業主,也知道說競爭力已經不斷下降,你會有迫切的轉型壓力嗎?不會的,只要Cost Down就可以,因為再怎麼低薪都找的到人來幹,再血汗也有人願意幹,苦幹實幹就是台灣人最後僅存的競爭力,能不低薪嗎?

菁英教育推了這個困境一把,幫助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得以繼續苦撐下去。

那麼韓國呢?韓國也是菁英教育,怎麼人家就沒有低薪的問題,這問題很值得探討,答案可能很複雜,我不能清楚解釋,有很多人寫過為何韓國經濟如何完勝台灣的歷史與因素,撇開政治與民族性因素不談,其中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差異是產業的多元性,台灣這二十年在全球化的競賽中,勝也半導體,敗也半導體,就這麼一個產業幫台灣撐了好多年,現在能夠進台積電、聯發科的都是菁英,但台灣能有幾個台積電?進不了台積電的優秀人才都能去那裡?

韓國經歷了兩次金融危機,都浴火重生了,除了我剛剛講的政治與民族性因素之外,很大原因是多元產業的優勢,韓國不是只有半導體,還有超強的鋼鐵、造船、汽車、石化、軟體、通訊等大型世界級的公司,甚至媒體流行產業大行其道,這些多元的產業能夠海納百川,除了減輕危機的傷害,能讓有能力的人有機會多元發展,魚幫水,水幫魚,參與的需求方與供應方越多,生態鏈就越豐富;生態鏈越豐富,人才的流轉就越有發展性。

要從這個零和賽局走出來是一個超大的挑戰,尤其在台灣,這是對價值觀的直接挑戰,首先得父母重新定義「成功」這件事,要父母接受孩子去做一個有熱情但可能賺不了錢的工作可不是簡單的事?

什麼是成功,賺很多錢?進大公司?當主管?有自己的辦公室?還是有社會地位?你可在網路上找到很多名人與成功的企業家談成功的定義,我沒有看到有任何人把上述這些定義為成功,可是偏偏這些都是父母心中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實說穿了父母要的不完全說是子女的成功,而更多是一個普世的認同感與社會安全感。

這不是父母的錯,是我們沒有創造一個優於社會安全感層次的大環境,讓家長能跳脫的菁英教育思維,讓年輕世代能無畏的做自己,畢竟狹隘的菁英教育某種程度侷限了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改變得從自己做起,這是經過一番家庭會議後放棄名校的最後結論,身為兩個孩子的老爸,不免還是有望子成龍的天性,能改變幾分真的很難說,我能改變的是對成功的定義,是不時要提醒自己能放下,是要忍住同儕壓力與對比的衝動,更要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孩子的優點,畢竟教育是二十年的事情,誰都無法預測二十年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家長的菁英教育理念初衷是要給下一代更有競爭力的基礎,沒想卻成了低薪的幫凶,家長的心態不改變,零和賽局就難打破,年輕人就得持續面臨產業發展不均造成的低薪窘境。

/老林

關於作者:
目前擔任美商優利系統副總經理、企業應用服務事業群總監
曾任Dell亞太區技術支援中心資深協理、IBM大中華區協理、IBM台灣經理
長期從事企業數位轉型服務、網路金融、全渠道服務、客戶關係、與智能化科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