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嗎?二十個月的年終


羨慕嗎?二十個月的年終

前幾天看到這則新聞,中租的年終獎金上看15個月,單從字面上的意義來看,15個月代表的是年終獎金比本薪更多,佔整體年薪的一半以上,看在其他人眼裡應該頗是羨慕!

這幾年金融業獲利豐厚,尤其是一些中大型商業銀行,像富邦、中信、國泰等金控公司,業務單位年終動輒10個月以上,非業務單位也多有35個月,公股行庫如彰銀、兆豐、一銀等,雖然這幾年有些銀行曾因為內控疏失蒙受損失,仍然是公股的獲利模範生,年終也有57個月的水準。

這兩年拜股市穩定成長,尤其今年衝破萬點之賜,券商與期貨商的年終獎金大躍進,群益期貨董事長孫天山日前才對外談到今年的年終獎金平均將從20個月起跳。

上述提到的都是泛金融業公司,表現上看起來真的很亮眼,好似每個員工都荷包滿滿,彷彿金融業2017年就是賺很大,金融業真的好賺嗎?

各位看倌應該略有發現,其實不僅是金融業,連同科技業也是如此,每當台積電、聯發科等模範企業宣布今年度員工平均可以拿到多少百萬以上的年終獎金,是不是聽起來心裡好生嫉妒又有點疑惑,怎麼公司員工上萬人,還可以發這麼恐怖的獎金,真的有這麼賺嗎?當年員工配股的時代不是已經老早不存在,怎麼還有這麼好康的事?

第一個重點來了:高額的年終獎金,每個員工都領的到嗎?

當然不是,公司可不是慈善機構,只有跟公司業績最直接相關的人拿的最多,核心與非核心人員能領到的獎金會有差異極大。企業對外在市場上競爭,員工在內部也彼此競爭,論功行賞,對公司的競爭優勢最有直接貢獻的人才有可能拿到最豐厚的回饋。

這個文章的目的並不是談那些公司最賺錢,年終領最多,金融業、科技業是不是金雞母不是這裡要討論的,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要談是什麼樣的人憑了什麼可以拿到這麼多的獎金,想要賺那百萬等級或十幾個月的年終,該有什麼條件?當你聽到朋友領到令人咋舌的年終時,這可能才是你應該要想的正確問題。

前幾天新聞才提到Tim Cook今年能夠拿到的年薪與獎金,按照Apple官方說法大約總和是一千兩百萬美金左右,八成以上是獎金分紅,他憑什麼可以拿這麼多?道理很簡單,在他的位子上,一個小小的策略改變就足以產生數十億美金或百億美金營收的影響力,做的好就可以拿麼多,做不好不但拿的少,位子也可能很快就不保。

第二個問題:哪些單位拿到最多獎金?

這個問題因產業不同而不同,不管是誰,基本原則就是幫公司創造最大價值的群體拿最多,我們舉幾個行業來看:

·       以銀行業來看, 業務與產品相關部門領最多,與非業務或後台人員差異極大,業務人員像理專、消金貸款業務、大中小企金、金融商品與投資等等,理專的底薪不高,但獎金可能每月可以高達二三十萬;法金業務的年終視銀行業績不同,一般都有812個月,甚至更高,約佔整個年薪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其他非業務單位、櫃員與後台人員通常就不適用佣金體系,年終獎金也相對少與固定,一般大約只有3-5個月;上述是指一般表現好的商業銀行,不適用於公股行庫,大部分公股行庫與小型金融機構獎金部份變動就相對比較小。

·       半導體業,半導體的公司上下游種類繁多,從設計、製程、封裝測試到通路都有,但在台灣多屬於代工性質居多,以製程代工如台積電來看,因整體的競爭優勢與待遇相對於同業有顯著差異,一般而言研發、製程、技術、財務、業務開發與廠務相關管理職務的人能夠拿到對多的獎金,半導體業的競爭優勢來自於領先的技術、時程、品質與有效的策略,全球化的競爭體系與前述銀行業十分不同,其業務與市場來自於全球,人才也來自於全球,工作壓力與張力與一般製造業來比相對高,回饋也相對優渥;還有比較極端的例子如鴻海集團,高壓極權的管理風格,論功行賞,想拿高薪就得拿命來換(苦笑,別當真!)。

·       資訊服務業,我這邊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每個人都知道IBM這樣的公司,這類公司是一個外商公司在台灣的分支機構,在台灣組織相對簡單,最大的部門來自於服務與部分研發單位,非業務員工領的是相對固定的年薪與少量的變動獎金,獎金部分大概1-2個月不等,只有業務部門與泛業務相關的管理職才有可觀的獎金回饋,業務人員分散在不同部門裡,例如產業與客戶部門、軟硬體、企業服務部門與其他特定新領域的開拓(例如雲端與Watson)部門,外商比台灣本地公司的底薪相對高,年終或績效獎金對於本薪的比例反倒沒有像本地公司那麼極端,大部分達成業績的人可以多拿到約45成的獎金,少數人可以拿到更多,當然也有拿不到的,甚至在某些情況之下,因為業績認列原則與運氣問題,本薪是會被倒扣的!

最後一個問題:該如何讓自己成為創造價值的員工?

從上面幾個例子來看,簡單來說能幫公司賺最多錢,創造競爭優勢的那些人最有價值,但並不代表是就鼓勵年輕人在銀行就一定得當理專,在半導體就只能搞製程研發,在資訊業就去做客戶業務代表,雖然這些人的確是公司的重要核心價值,扮演關鍵角色,但是要做什麼工作還是得看個人興趣、個性與專長,強迫不來的。

每個位階與職務都應該要有存在的價值,創造公司價值其實某種程度就是幫自己創造價值,撇開職務的屬性不談,很多時候有價值的事情常常都是最困難、最麻煩、最沒有人想做的事情,如何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員工,就要從這些方面著手。

我曾經見過一個很成功的專案經理,是個技術背景出身的PM,是我的前輩,他不但能把專案的大小事管理的妥當,就連客戶關係與新業務的開發都非常熱忱,公司的業務代表十分仰賴這位專案經理,只要他在大家都放心,客戶有任何聲音處理不了的,業務代表一定會去請這位專案經理幫忙解決,久而久之客戶依賴這位專案經理的存在,業務代表在其中的角色被弱化而不自知,甚至可能還竊喜有老大哥可以依靠,有一天專案經理離職成了競爭對手,公司的業務代表居然一下子還不知道客戶的合約採購流程,搞的人仰馬翻,最終失去了老闆的信賴,更糟的是客戶的信賴與潛在機會。

客戶關係與新業務開發這些是一個PM應該要做的範圍嗎?是也不是,看你怎麼定義你自己。這位專案經理前輩做了很多最困難、最麻煩、最沒有人想做的事情,他成了這個公司最有價值的人之一。

十幾個月的年終,百萬等級的獎金,這些看似高額的回饋背後肯定少不了長期的付出,羨慕別人的不訪也同時想想為何領到的總是別人而不是自己。

當你畫地自限,你就是一個被定義的角色;當你把職務放一邊,你可能會發現你可以發揮的事情真的很多,在我的前公司曾經有過這樣的訓練,它說每一個人都是Sales,不管你是工程師還是銷售,你的職務本質就是個Sales,你要把你自己給賣出去,推銷你自己,你的價值只有你自己可以去定義,有價值的員工在關鍵時刻就可以發揮關鍵的力量。

什麼叫關鍵時刻?這也是個值得討論的有趣話題,下回就來談一下什麼是所謂的關鍵時刻。


/老林

關於作者:林義評
目前擔任美商優利系統副總經理、企業應用服務事業群 總監
曾任Dell亞太區技術支援中心資深協理、IBM大中華區協理、
IBM台灣經理
長期從事企業數位轉型服務、網路金融、全渠道服務、客戶關係、與智能化科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