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數位轉型之旅 - 從新零售看新銀行的數據應用
數據引領轉型 前一篇文章在講銀行轉型的定位與策略,本篇接著談執行層面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無它 – 就是數據。 我用新零售當做主題來談銀行數位轉型的應用方向,目的是想藉由比較兩者在應用與數據上的差異來凸顯現在銀行業對於數據本身發展的不足。 不要問數據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為數據做了什麼! 以往傳統的思維在 IT 文化裡,尤其是銀行業,本質上因為有業務應用,所以產生數據,數據是應用產生的,所以數據是結果,對銀行員來說數據存在的目的主要是用來保存、更新、查詢、稽核、統計、出報表的,舊思維框架侷限了數據的能力。 新零售思維裡恰恰相反,因為掌握了數據,透過像大數據分析與 AI 等新能力,可以從中探索機會,產生更多新的應用,進而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在新零售的世界裡,數據是源頭,應用才是產出。 我們來看一下哪些值得借鏡的發展方向: 1. 新零售的全通路戰略 新零售在談全通路 (Omni-Channel) ,銀行也在談全通路,談線上線下整合 (O2O) ,舉凡面向消費者的服務都開始在談全通路的客戶體驗,這裡的全通路講的是結合實體與虛擬,線上與線下的渠道,把客戶互動的歷程在不同渠道的過程加以整合與交互利用,以滿足客戶體驗,強化客戶黏著度,話說是如此,新零售走的快,新銀行卻走的跛腳。 最關鍵的還是法規與人才的不足,尤其在身分認證與金融監理技術相關應用,銀行在客戶服務的過程中多想要開拓更便捷的流程,簡化繁瑣的表格文件往來過程,更進一步的是希望藉由客戶數據的分析與再應用,留住客戶並開發更多的商機,讓客戶的 價值 / 成本 比或 產出 / 投入 比能提高。 這個全通路思維台灣走的慢,在我的前一篇文章裡提到 資產利用率與人力的重新分配是當前銀行最需要嚴肅面對的課題, 實體資源應該重新分配,讓有潛力的通路能獲得更多資源,更快速發展。 2. 會員與流量 vs. 銀行客戶 在網路的世界裡最常被引用的兩個重要指標 – 會員與流量,掌握會員就掌握市場數據,創造流量就表示擁有人氣,這是網路經濟裡含金量多寡的典型價值指標 ,網路業者尤其是零售相關產業早就熟稔這些領域,非常善於操作跟消費者相關的互動體驗,並且從中產生很多變形的新業務模式出來。 其實銀行擁有最多的會員,所有存款、開卡、融資